醫(yī)院新聞
吳夏青:讓病人“開口”不再難
點擊次數(shù): 854 信息來源:黨政辦 作者:黃月紅 編輯: 發(fā)布時間:2018/5/8吳夏青,外科主管護師,玉環(huán)第一位傷口造口??谱o士。她就像一名護花使者,精心呵護每位造口患者身上宛如紅玫瑰的傷口造口,用激情和愛心呵護著她的“玫瑰花園”。
精心呵護“玫瑰花園”
2007年,吳夏青畢業(yè)后進入市人民醫(yī)院,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已11年。熟悉她的人,知道她陽光、積極,還是個運動健將,有她在的地方,總縈繞著爽朗的笑聲。2014年,吳夏青通過系統(tǒng)培訓取得傷口造口??谱o士資格,成為我市傷口造口專業(yè)護理第一人。
從杭州學習回來后,吳夏青立即將所學到的新技術運用到工作中,組建了醫(yī)院第一支傷口造口小組,負責對全院難愈性傷口、壓瘡、造口患者的會診及處理。
不少人驚訝她的選擇,感嘆傷口造口腥臭時,吳夏青就笑笑說:“病人身上的傷口造口,不就像‘盛開’的‘玫瑰’么?”
去年,一位76歲的老人偏癱在家已近4年,長期臥床導致他骶尾部嚴重潰爛,深可見骨。潰爛久治不愈,老人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,家人愁腸百結,將老人送到我院。
吳夏青小心地打開了傷口,散發(fā)出陣陣惡臭,連走廊里經(jīng)過的人都可以聞到。但吳夏青不為所動,而是迅速取出鑷子和剪刀,伏在老人身邊,在相距不到10厘米的距離間為老人小心翼翼清理傷口。她多次不厭其煩地為老人換藥,一個多月后,老人的傷口徹底痊愈。老人感激地說:“我終于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!”
醫(yī)生也未必能對付的傷口,她有辦法
與普通護士不同的是,吳夏青還經(jīng)常被邀請參加病人會診,對付醫(yī)生都未必能對付的傷口。
去年底,一位患者在大醫(yī)院做了頭部手術,回家調養(yǎng)還未拆線,手術切口就發(fā)生了感染無法愈合。
“有些傷口很長時間都沒法愈合,醫(yī)生也未必能對付,但我們有辦法?!眳窍那噙\用“濕性愈合”療法,加上新型敷料,隔天為患者換一次藥。20天后,患者切口完全愈合。
吳夏青所說的辦法是國外最新的“濕性愈合”療法,她介紹說:“傳統(tǒng)的干性愈合理念,認為傷口愈合需要干燥的壞境,必須開放傷口,保持傷口干燥,促進傷口結痂。可是事實上,有些傷口外部結痂了,內(nèi)部還在化膿,還有炎癥。而讓傷口處于適當濕潤的環(huán)境下,能加速肉芽的形成,大大縮短傷口愈合時間?!?/span>
僅2017年,吳夏青就會診護理了120多位傷口造口病人,遇病人不方便回院復查,她就上門服務?!?/span>
廣泛傳授專業(yè)護理知識
傳授技藝,是現(xiàn)代工匠的精神。
很多患者接受造口手術后,心理上發(fā)生的問題有時比身體病痛更嚴重。還需要面對陌生造口帶來的問題,如皮膚破潰、頻滲漏等,這往往讓患者手足無措,更有患者被造口傷口折磨得悲觀絕望,就診時眼淚直流。
為了幫助患者更好地面對生活,她耐心引導,開展造口陽光講堂,或居家護理一對一培訓,讓患者和家屬學習造口基礎知如識、日常護理以及并發(fā)癥的處理,選擇合適的造口產(chǎn)品,幫助他們在生理、心理上擺脫陰影。
工作中,吳夏青將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實技能特授給同事,幫助醫(yī)院臨床科室培養(yǎng)護理專職人員,從規(guī)范造口護理的資程、造口定位、術后觀察、與病人交流等方面進行培訓。在她的帶領下,我院成立了傷口造口小組,目前已經(jīng)擁有成員18人,傷口造口護理工作日益規(guī)范。
“我們護理的傷口,溫暖的是人心。能為干萬患者解決病痛,看到患者變得積極樂觀,我也感受到了個人價值。”吳夏青說。